发布时间:2023-10-20 05:22:09 | 招生网
1、天津大学和广州航海学院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895年和1964年。
2、天津大学隶属关系是教育部,广州航海学院隶属关系是广东省。
3、天津大学是在天津,广州航海学院是在广东。
4、天津大学是公办,广州航海学院是公办。
5、天津大学是本科,广州航海学院是本科。
6、天津大学是211,985,广州航海学院是非211非985。
天津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
天津大学2022年录取分数线
天津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
广州航海学院2023年录取分数线
广州航海学院2022年录取分数线
广州航海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天津大学和广州航海学院院校简介的相关内容。
天津大学院校简介招生网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战争”失败后,学校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办学宗旨下,由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建于天津,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学校初名北洋大学堂,内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大学预科),头等学堂设四个学门: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校被迫停办,后于1903年4月在天津西沽武库复校。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定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定名“国立北洋大学”,1928年大学区制试行,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1929年,根据《大学组织法》学校更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遵教育部令学校西迁,9月10日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研究院共同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其中,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陕西省城固县。抗战时期,学校各界校友要求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将其工学院划出并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44年李书田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
抗战胜利后,国立北洋工学院(泰顺)、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收“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返回天津,恢复国立北洋大学,1946年复名“北洋大学”。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院系调整开始,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1959年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天津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曾到学校视察。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迄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
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772人,其中本科生19033人,硕士研究生13978人,博士研究生5761人。现有教职工4895人,其中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39人,教授916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提出新工科“天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并迭代更新,牵头建设“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获第八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4个;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5个;全国“强基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入选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形成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储能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疗器械三个领域获批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地区、行业领域和单位地区建功立业。
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现有74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4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工程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面向国家战略、基础前沿和新兴领域,培育建设13个学科交叉平台,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深入推进“天智计划”。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持续深化医工交叉融合,现有12家附属医院及医学中心。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天津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016年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5项,形成了酵母长染色体合成、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海燕”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水利工程智能仿真与智能建设、脑机接口芯片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建设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安全道德准则。学校共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有教育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06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
学校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全方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及“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在津共建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大力实施“留学天大”工程,留学生学历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现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在海外建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和法国尼斯大学孔子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院校简介
广州航海学院创办于1964年,是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广东省“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省级试点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我国华南地区航运业高级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
(黄埔校区校门和南教学楼)
(黄埔校区北区教学楼)
(“航海家的摇篮”荣誉石,由我校校友、书法家陈春盛题字)
2018年,广东省委、广州市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0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支持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将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列入重点项目清单。2021年5月《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
(学校南门)
学校校园面积约525亩,现有两个校区,其中黄埔校区毗邻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琶洲校区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广州黄埔古港。2021年广州市确定为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在广州航海学院黄埔校区周边征地413亩,学校总用地面积为978亩。
(北教学楼广场)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从严治党与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有机结合,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服务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勤学、善思、厚德、求新”校训;立足广州,面向华南,服务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以工学为主,以服务海事为特色,拓展“海陆空轨”专业链,形成工、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持续不断地为我国华南地区港口与航运业的发展提供高级人才支撑。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黄埔校区田径场和体育馆)
(黄埔校区北区运动场)
学校现有教职工933人,高级职称人员337人,其中,教授 (含正高)100人,副教授(含副高 )237人,博士(后)共135人,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7人,广州市教学名师1人,无限航区船长7人(高级船长2人),无限航区轮机长5人(高级轮机长3人);多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有2位高级船长受中央军委和交通部委派先后3次担任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的“护航船长”。
(广州交通大学建设院士专家咨询会合影)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合影)
学校设有海运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土木与工程管理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航运经贸学院、国际邮轮游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基础人文社科部、船员培训中心等17个教学单位。现设本科招生专业35个,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472人。
(黄埔校区海燕广场.喜迎新生报到)
(新生开学典礼)
本科招生专业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物流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邮轮工程与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学、法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商务英语、意大利语等专业。
(周一升国旗)
(国旗队飒爽英姿)
中外联合培养国际班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商务英语、意大利语。
(学生在图书馆阅读)
(学生在教室自习)
本科协同育人实验班:电气工程及自自动化、车辆工程。
(学生在图书馆)
(学生在校园)
学校拥有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在2021校友会中国理工类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航海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个专业被评为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广州航海学院在全国211所理工类院校中位居第81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2022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居中国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第一位。中国科教评价网2021-2022年商务英语专业排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在365所院校中位列14名。
(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成立)
(参加招生咨询宣传展览会的老师和同学们)
(操艇训练基地)
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室123个,含校内实习工厂和设备完善的水上训练中心各1个,校外实践基地88个,拥有“广航1号”教学游艇1艘,与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习船4艘。
(“广航1号”教学训练游艇)
学院拥有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6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成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等28门。
(航海模拟器、机器人研究中心、流体力学实验室)
(轮机模拟器VR实验室)
(2020航海教育培训基地签约仪式)
(学生在南沙港国际轮船上实习)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包含2个一等奖),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8项。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多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发展研究奖等荣誉。我校教授领衔团队荣获国际焊接学会(IIW)2022年度Ugo Guerrera奖。多篇专项咨询报告、提案、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省部级和市厅级等课题近200项。
(第九届广州国际海事贸易展览会暨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保障材料高峰论坛)
广州航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学院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共建“中英联合海事研究中心”,与外交学院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海上合作基地”,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共建“泛珠国际航运创新研究院”。与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与芬兰中央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国际大学等23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外宾来访交流)
(新加坡访问团来校交流)
(学生风采)
广州航海学院以服务国家航运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近8万人,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航道、物流、海事等部门。学校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程度高、职业素质高、技能证书持证率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近年来,学校平均总体就业率达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广州、大湾区,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行业对广航毕业生的评价是“能力强、上手快、留得住”。2020年12月蔡木德船长(1991级船舶驾驶专业)和程邦武轮机长(1993级轮机管理专业)两位校友同时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与校友“王牌轮机长”吴有胜、“金锚奖”船长李志等“全国劳动模范”一起成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典型代表。
(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
(2020届毕业生招聘会)
(2021届毕业典礼)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广州航海学院办学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强,引领华南地区海事教育发展,是广东省本科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教育与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广东省船员服务协会第二届二次会员大会)
(广州航海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成立)
办学历程
1964年,由于海上运输及抗美援越的需要,根据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国家交通部决定由广州海运管理局负责创办广州海运学校。
1981年,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海运学校。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改为广州航海学院。
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
2019年,广州航海学院成建制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
2020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方案》,“广州交通大学(筹)”事业法人单位登记并挂牌,全面负责交通大学的筹建工作。2020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支持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将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列入重点项目清单。
2021年5月《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