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6 11:47:30 | 招生网
![]()
山东新高考改革自2017年启动,2020年整体实施,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在院校专业调整、本科录取批次合并等方面面临重大变革。以下是具体变化、选科方法及成绩计算方式的详细说明:
一、山东新高考改革的变化学科对应的高校专业类型 :高中选考学科与高校专业间存在对应关系,不同学科组合可报考的专业范围不同。
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 :
不限选考科目专业 :约3700个,占招生专业总数40%,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偏文类专业。 招生网
任选一(两)门科目的专业 :约1300多个,占总数15%,如石油工程、食品工程、环境工程要求物理与化学任选一门;文物与博物馆学要求历史、地理任选一门。
必选一门科目的专业 :约2800多个,占总数30%,其中要求必选物理的专业占比达90%以上,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工程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
必选两(三)门科目的专业 :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医学类、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等,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必选考两门或三门;国际政治、社会学、法学等要求必考政治、历史等科目。

山东新高考推荐组合有物理+化学+生物,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传统科学组合,因此其最明显的优势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三门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所有物理科目的组合很容易获得高分,学科中有许多客观问题和计算问题。
1山东新高考推荐选科组合
1.物理-化学-历史选科组合
这一类组合从大学招生的限制范围上看属于限制第二小的科目。
除了一小部分学校对类似政治学、国际政治等专业有着必选政治科目的要求外(一些学校对这类专业甚至无科目要求)。这个学科组合基本可以选择大学中的大部分专业。所以选择这个科目组合的考生在报考专业上,基本上无需过多考虑。更多的应该在可选的专业范围之内进行仔细甄别。
2.物理-生物-历史选科组合
这个组合与上一个组合相比,其实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区别在于化学与生物之间的差别。化学由于在高中阶段部分知识(例如:酸碱平衡)较为灵活、计算量较大,部分学生转而选择“死知识”较多的生物学科。
当然一部分学生也是因为生物“名次”比化学”名次”更好而选择的生物。(由于高考等级赋分制的存在,选择名次更好学科无可厚非)。
成绩是高考选科的重要依据,可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确定最有竞争力,成绩最高的科目,然后再根据自身实力与平日的考试成绩确定科目。
选科的时候,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样是很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各科成绩一般,找不到特别擅长的科目,不妨从兴趣爱好出发,明确自己的特长,分析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自己上课的状态,最终确定心仪的科目组合。
选科要看学科之间的联系度。3+3组合的选择除了要看专业和赋分之外还要看学科之间的联系程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更轻松,专业选择才能更多,比如政治和历史,物理和化学,化学和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两个学科的联系紧密,对应的专业也多,学习的思维也一样,这种组合才能更好的提升成绩和竞争力。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山东新高考6选3选科大数据出炉!附选科5大因素和3大误区的相关内容。
山东新高考6选3选科大数据及选科策略
一、山东选科6选3数据概览
从2022年山东夏季高考文化成绩一分一段表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分数段考生的选考科目情况:
选科人数排序(整体) :地理 > 生物 > 历史 > 化学 > 政治 > 物理。
二、选科趋势分析
三、选科考虑因素
个人的兴趣爱好 :
感兴趣的事情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但需关注兴趣与能力是否匹配,当兴趣与能力发生重大偏差时,应更关注能力。
高校的专业限定 :
高校根据专业需求设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必须满足相应科目要求才能报考。
逻辑关系包括:选择1门科目的专业必须选考该科目;选择2科或3科要求的专业必须同时选考规定的科目;不提选考科目要求的,考生任意选择3科均可报考。
性格及职业倾向的测评结果 :
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16人格类型测评等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有助于做出更合适的选科决策。
未来职业规划 :
选科影响未来的报考专业,进而影响职业方向。
考虑个人喜好、能力、教育环境和家庭成员职业领域等因素。
对于名校和专业的平衡 :
名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强的实力,但转专业也有相应要求。
考生需充分考虑各因素的协调与平衡,对重要性进行排序后做出取舍。
四、选科误区
五、结论与建议
选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个人兴趣、高校要求、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考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高校选科要求和未来职业规划,做出合理的选科决策。同时,要避免盲目跟风、忽视兴趣和能力以及缺乏长远规划等误区。建议考生和家长多咨询专业人士、参加选科指导活动,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建议。
以上数据和分析仅供参考,具体选科决策还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
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